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2020年-2022年)

发布日期:2020-10-14    浏览次数: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

2020年-2022年)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甘肃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规划。

一、专业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设于1998年。我校作为甘肃省最早创办该专业的高校,2004年开始招生,现已培养13届近800名合格毕业生。

基本上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建立了15个研究机构或科研平台,与省、市残联,天水市407医院、健身俱乐部积极展开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稳步实施“课、赛、证、服”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形成与职业标准相契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拓宽学生行业资质证获取途径、主动服务地方全民健身,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拥有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团队中有天水市领军人才1名,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培训师1名。2人攻读博士学位, 4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聘请行业专家10人,参与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创新“校内外一体化”的学生实践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建成校内实习基地1个、校外8个。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本科教育振兴实施方案》(天师院党委发〔2019〕92号)《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天师院发〔2019〕63号)等文件要求,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凝练和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全面落实我校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顺应专业发展需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切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本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为平台,育人为本,积极组织力量,与学院其它学科建设密切配合,本着提高层次、充实内涵、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低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专业建设原则,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成高水平、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

三、年度目标任务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力争在目前基础上,经过努力,到2022年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稳定的富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省级社会体育教学团队。实现这一建设目标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做好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满足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拟引进高学历教育学课程教师1名、体育管理类教师1名、体育产业课程教师1名。尽量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精选优秀教师授课,并加大了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省内外教师的交流,并聘请国内有影响的健身教练担任该专业的部分课程,弥补了我院师资上的短板。

2.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进修、访问学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水平,同时,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使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学术发展和时代的步伐。

3.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教学团队的作用。以教学团队为单位,采用“传、帮、带”的方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通过以老带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

1.加强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线上线下及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为辅,鼓励教师开发以线上技术为支撑的健身项目服务课程资源,推动传统健身由销售向服务导向转变,主要抓手以艺体教研室教师为重点,政策倾斜,并从教授承担专业课教学大比武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培养、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建设等多方面规范和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2.转变理念,综合提升课程建设步伐。从该专业特色出发,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探索课程建设体系稳步实施“课、证、赛”融合发展模式,推行“多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资格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必备的学历、学位资格证书,而且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使学生获得普通话等级证、裁判员证、教师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私人教练资格证、瑜伽、营养师等等多个证书,以此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塑造课程的应用。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习计划,规范管理;推进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促进,加强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进一步打造和设计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实习拓展中心,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最终实现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实用性。

(三)教材建设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组织选用、编写体育专业高水平教材围绕该专业打造的新兴时尚课程、体育俱乐部相关课程和地方性课程,结合健身教练需求和特点,加快开发婴幼儿体育课程、妇女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运动与康复等教材,按照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实施教材编写使用监控制度,使自编高质量特色教材经过审核进入专业选修课和第二课堂。

(四)教研活动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办学机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创设条件,鼓励我院一线优秀教师进行大胆探索重视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力争到2020年成功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强化学生技能。任何体育专业的学生都不能离开 “体”,教研活动应积极通过单项竞技比赛、APP打卡等举措,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落实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和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课堂质量标准》《课程评价管理制度》《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及办法》等制度。

1.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员性质量管理,坚持院领导、系主任、课程组组长、班主任等专项督查值周制度,在规定时段按相应占比测评课堂内容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坚持集体听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通过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基于校内评价结果,结合毕业生自评,家长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2.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与调查机制建设。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争取在全国性的师范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就业率。继续坚持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完善用人单位(领导、同行)和家长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机制。

五、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社会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一流专业工作小组,负责建设工作总体安排和统筹协调。由一流专业负责人任组长、系主任任副组长,教研室(课程组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会体育系,办公室主任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主任担任。

2.经费保障

用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费、体育学一级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费、每年积极申请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多方筹措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Baidu
sogou